top of page
Search

東南亞影展「一部電影,一個旅程」

  • Writer: 大明 陳
    大明 陳
  • Apr 9, 2017
  • 5 min read

「一部電影,一個旅程」

以電影開路,探訪我們未知的、錯過的東南亞旅徑

自文化部「與東南亞事務諮詢委員面對面」系列活動延伸,聚焦多位擔任本屆委員的電影導演及策展人,邀得他們親身分享作品,並做映後深度交流。

旅行從校園啓程,以三段旅路「充電影棧」、「會合點」、「背包客小徑」提煉大師、青年導演、學生創作的多元觀點,打破大學以西方論述為主流的慣性,藉電影為媒介,討論亞洲敘事的可能。

充電影棧:在電影裡旅行

時間:4/13 9:50-21:30

地點:政治大學社資中心數位展演廳

東南亞青年導演短片輯 帶路人:郭力昕

來自東南亞的跨世代青年導演將以獨特視角——用自身創作帶領大家窺見不一樣的東南亞面貌,現場也提供道地的東南亞早餐,讓觀眾親身品嚐來自東南亞的味道,彷彿置身國外。

  • 菲律賓(導演:鄒隆那)——映後座談

阿尼 | 2016 金馬獎 最佳劇情短片入圍

以菲律賓籍漁工阿尼到高雄工作的故事,描述離家漁工漂泊而脆弱的生存狀態。

  • 柬埔寨(導演Kavich Neang)

三輪 | 2016 高雄電影節 國際短片競賽 優選

透過鏡頭緩緩勾勒出柬埔寨小人物的生存處境,帶出紅色高棉統治下難以抹去的歷史傷痕。

  • 印尼日惹(導演:Yosep Anngi Noen )

一桿進洞 | 2013 釜山影展 超廣角單元 最佳短片獎

從印尼稻田間一場虛構的高爾夫球賽,勾勒出球與球之間的愛情、嫉妒和微乎其微的希望。

  • 馬來西亞(導演:Emir Ezwan)

馬幣十元 |馬來西亞電影節最佳數位短片獎

導演以一鏡到底的手法,描述一張馬幣10元在不同人物手中流轉的旅程,折射出當地馬來西亞的都會群像。

  • 映後座談—導演 X 帶路人(講談將以英語進行)

擁有台灣、菲律賓二國生長背景的「導演」鄒隆那(Rina B. Tsou)將出席映後座談,和「帶路人」國立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——郭力昕一起探討「跨國拍片與製片」。

寮國電影新浪潮 帶路人:Thanom

  • 寮國(導演:Anysay Keola)——映後座談

地平線際 |2013富川國際奇幻影展 |台灣首映

該片為寮國電影史上第一部犯罪驚悚片,在低成本的製作環境下,繼承東西方的類型電影元素,構築出寮國首都永珍在經濟快速發展下的殘酷面貌。血腥暴力的場面也大膽挑戰了寮國電檢制度,揭開了寮國電影前所未見的新頁。

  • 映後座談:寮國電影新浪潮 |導演 X 帶路人Thanom Chapakdee

(講談將以英語進行)

導演Anysay Keola出生於寮國,曾在澳洲、泰國求學,他與多位影像工作者共同創立「寮國新浪潮製作公司」,企圖為寮國電影工業掀起新浪潮。於本次講談,導演將與泰國視覺藝術家、評論家Thanom Chapakdee一起探討寮國沈寂已久的電影工業。

紀錄片影像中的緬甸 帶路人:趙德胤

  • 緬甸(導演 Thu Thu Shein)——映後座談

千絲萬縷| A Million Threads

緬甸前首都仰光的勃生堂鎮,每年十一月的光明節,Shwe Phone Pwint佛寺舉辦黃袍紡織競賽,仿傚釋迦牟尼的生母摩耶夫人,在一天之內織出長袍給其子的傳說,參賽的數十位女性編織者必須以手工紡織機,在日落前織出最好的黃袍獻給佛祖。

  • 緬甸X丹麥(導演 Thu Thu Shein | Katrin Philp )

死亡面前 | 5 Beats Before Death

一群年邁的緬甸女性,獨自來到這個「等候室」,等待即將到來的死亡,她們並不害怕,只擔心她死後會變成鬼遊盪人間,因此她們選擇離開至親人,獨自迎向生命的盡頭。她們對於死亡的毫不避諱、無所不談,展現幽默且豁達的生命觀 。

  • 映後座談 紀錄片影像中的緬甸|導演 X 帶路人趙德胤

(講談以緬語進行,提供華語口譯)

Thu Thu Shein 出身緬甸仰光,《千絲萬縷》是她的首部執導的短片作品;2010與丹麥導演Katrine Philp共同製作紀錄短片《死亡面前》。2011年與多位夥伴共同創辦緬甸史上第一個影展「Wathann電影節」。本講談將邀請緬甸華裔電影導演趙德胤對談鏡頭下的緬甸。

會合點:在旅程中相會,交換各自的與共有的記憶,以及教科書上從未記載的故事。

  • 從阿比查邦電影中的靈界觀看雲喬族的泛靈信仰

時間:4/12 19:30-21:00

地點:政大藝文中心ArtHub

首位獲得坎城金棕櫚大獎的泰國導演阿比查邦·魏拉希沙可,自2000年的紀錄式劇情片《正午顯影》在國際影展上連連獲獎以來,在十年之中累積了六部長片作品,每一部都獲得國際高度讚賞。他的創作包涵夢、自然、性等元素,奇幻的故事令觀眾總是能在他的電影中獲得驚喜。例如,《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》裡有能夠召喚記憶與前世的人;《熱帶幻夢》裡白虎精與僧侶靈魂互換。阿比查邦透過他的電影,試圖喚起觀眾對自己、記憶、歷史和自然的探索與重新認識。

此外,我們亦可從電影中看到他對泰國社會情境的關照,如《極樂森林》中的緬甸工人、《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》裡會說法語的農場工人。雖然他的作品無法在泰國放映,卻在國際影壇打開一扇窗,讓每一個人得以在眩目的觀影經驗中,同時看見泰國社會的生活面貌。

本次影展邀請泰國視覺藝術家Thanom CHAPAKDEE,以及善於將夢境、族群等元素融入創作的劇場導演鍾喬,以對談的方式帶領觀眾進入阿比查邦的夢境,並且共同討論東南亞的泛靈信仰對阿比查邦作品的影響。

  • 重訪歷史與記憶——亞洲電影節的敘事重建

時間:4/14 14:00-16:00

地點:台北市立美術館圖書視聽空間

大環境下,也因慣性使然,我們常以西方論述為主流去探討一切觀點,忽略了亞洲敘事的可能性。

因此在這段旅路,我們邀請了導演趙德胤、日惹亞洲電影節總監Budi Iranwanto ,寮國導演Anysay Keola以及博帕那影音資源中心執行總監Sopheap Chua一起,希望以講者各自的、共有的記憶為「點」,讓大家的故事在此「交會」,達到深度交流之目的;同時,藉電影為媒介,進而重訪與重建屬於亞洲電影節的歷史與記憶。

背包客小徑-九零視界的東南亞

媒體匯流的大環境使世界的鏡頭得以轉向東南亞,探索更多元的地域文化及歷史。來到旅程最終站,第26屆政大廣電畢展的六名90後學生以「東南亞議題」為創作主軸,各自踏上旅途,並以多樣的作品形式進行創作,與外界交流,我們得以從年輕的台灣學生作品中,看見台灣在地的創作力,以及我們如何看見、詮釋東南亞與台灣的關係:

  • 鍾盈盈《台北新月》:以感性鏡頭拍攝的攝影作品,捕捉台北伊斯蘭女性生活期間所衍生出來的情感浪潮及生活樣貌。

  • 黃淑珺《厝哪山笆邊》:帶著鏡頭走入家鄉,透過新村老人口述歷史與生活痕跡探究1948年馬來亞緊急狀態下的「集中營」。

  • 陳為國《火柴青年》:和一群熱愛影像與探險的大學生夥伴,於東南亞及印度地區展開不只是旅行的出走紀實,同時紀錄全球化之下當地人的生活樣貌和想法。

  • 陳俊豪、楊慧欣、葉貽珩《仨》:利用多媒體裝置,深探馬來西亞種族和諧與衝突所牽動出的族群歷史和先輩史蹟。

本場座談也邀請到長期關注文化、藝術創作議題的策展人,同時亦是此次廣電畢展之指導老師——鍾適芳,與學生創作者進行對談。除了請創作者分享創作之田野經驗,也希望透過和外界的互動,共同創造和參與者的燦爛午後時光。


 
 
 

コメント


Featured Posts
Check back soon
Once posts are published, you’ll see them here.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  • Twitter Basic Square
  • Google+ Basic Square
  • facebook-square

© 2017  NCCU RTV Grad Show

bottom of page